一、簡介
2007年法國電影,由朱利安•許納貝執導。改編自尚-多明尼克•鮑比的同名回憶錄。
二、接觸機緣
我媽有聽廣播的習慣,有一天她聽到主持人講到這部電影,說這部片改編自真實人生,非常的感人,聽完後她非常有興趣。自從家裡的電視機壞掉之後,媽媽在家裡的娛樂不是聽廣播就是看書,這是第一次她主動要求看影片(之前我也有找過幾部片和媽媽一起看,但她看到一半幾乎都會連連點頭稱是,最終就不省人事),真的是非常難得,身為兒子的我當然趕緊找出來和媽媽一起觀賞。
雖然是奉母命不敢違的情況下看這部電影,但看完之後,那種對人生苦痛更理解、對無常更能淡然視之的參悟之美是無可比擬的。
三、心得
故事的主人翁,尚‧多明尼克‧鮑比,是時尚雜誌《ELLE》的總編輯,事業飛黃騰達的他卻在42歲時突然全身中風陷入昏迷,三個星期後甦醒,經診斷得到閉鎖症候群,全身只剩左眼可以活動。
片頭一開始是以尚的視角拍攝,從重度昏迷逐漸清醒,還搞不清楚狀況,且只剩左眼的視線變得非常模糊,只感覺到自己似乎在醫院,之後妻子前來探視,對一位這麼懂得表現藝術的雜誌總編來說,卻只能對著心愛的家人以眼神示意,過去的他是多麼羿羿生輝,他幾乎就是雜誌社的霸王,沒人敢不聽他的,而如今他拚了命眨眼示意,除非對方拿點字板耐心且專注地詢問他的意思,不然根本不能理解他內心的想法,對有強烈時間概念、做事最講求效率的總編輯來說,這一切都是如此的折磨。
而導演表現的手法也獨樹一格,讓人印象非常深刻:大部分這樣拍攝肢體上不便人士的電影,幾乎都是以旁觀者、第三人稱的視角,著重的是他人(可能是家人、情人)的情感,看到的畫面往往都是照顧者心力交瘁的啜泣,但真正當事者的心情呢?我們都只能猜測揣摩。當然這其實是有所考量的,畢竟這樣的角色真的很難有所表現,如果鏡頭都停留在他身上,觀眾可能會因為看著一個人呆呆坐在那而覺得無聊,就這一點來說,我覺得此片的導演真的很勇敢,電影幾乎都是從尚的視角,以第一人稱的觀點來拍攝、講述,畫面的角度有時是狹窄而且有些模糊的,彷彿自己就是尚,以他的眼睛來看周遭的世界,也親身感受到他的不便與孤寂,而且為了貼近醫院真實的環境,全片是幾乎沒有配樂的,坦白說,我自己在看時,有幾度差點睡著,因為影片真的太安靜了,但就像主角自己講的,就好像被關在深海裡的潛水鐘,對一位這樣的病人來說,99%的日子都是非常寂寥的,時間的流逝是如此明確而且緩慢地令人發慌,導演表現的手法真的讓人身歷其境,深切感受到病人的無奈與難以自處。
隨著尚為了寫回憶錄的回想,我們可以看到尚過去的生活是多麼意氣風發,他在雜誌社是呼風喚雨的,他甚且在外養了一個情婦,在不告知妻子的情況下就帶著情婦出國長期遊玩,看著他住在高級飯店,奢侈地點了極富挑逗意謂的生蠔大餐,邊大口吞生蠔邊和情婦法式熱吻,彷彿這樣美好的生活永無止境,突如其來的病發,就像晴天霹靂擊碎他的自尊,卻也如醍醐灌頂般點醒了他。事發後,情婦雖然有打一通電話過來向主角說她還愛著他(因為主角無法接聽電話,所以那通電話還是妻子接到並轉告尚的,看著妻子如此傷心地轉告,甚至在掛斷前,還要替主角補充一句「我也愛妳。」,真的令人感到很心痛。),但之後也從未再出現來探望,雖然他之前對家庭是如此疏於照顧和負責,但妻子還是無怨無悔的照顧他生活起居,甚至非常有耐心地拿著點字板,一個個字母詢問,將他的回憶錄完成,而孩子對於這個常常無故離家的父親也是毫無怨言,見到父親也會主動靠過來牽著他的手,默默陪伴,而其中最令人感傷的就是父親前來探望男主角,男主角回想起自己前不久才去探望母親過世後一個人獨居的父親,看著父親手拿刮鬍刀要刮鬍子,卻因手不斷顫抖而無法完成,男主角於是幫父親刮鬍子,前不久兒子是照顧自己的人,如今兒子卻躺在病榻上成為要照顧的人,這對老邁的父親來說真是情何以堪,而父親看著兒子,只靜靜地說了:「我們兩個人都患了『閉鎖症候群』,各以各的方式處在閉鎖狀態,你在你的身體中,而我在我的三樓公寓裡。」,這今昔相較的強烈對比,真的令人不勝唏噓。
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競爭、比較,追求自己沒有的一切,但我們卻很少會停下腳步看看自己現在所擁有的,而我想這類的影片之所以能稱為「勵志」影片,就是它們教導我們把握自己當下所擁有的,不要等到老病交迫、死亡逼近時才來後悔。雖然男主角得到如此惡劣的疾病,但他也因此以不同的面向來看待自己的人生,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,而他在這樣情況下絞盡所有僅剩的心力完成的回憶錄(出版後1個月他就與世長辭了),不只將自己的生命提升到更高的層次,也讓看到這本這部書或電影的人,有所思索與成長。
歐陽修說文窮而後工,人生何嘗不是呢?
留言列表